English

世纪末的祭奠

——萧友梅逝世60周年音乐会纪盛
2001-01-10 来源:光明日报 李岩 我有话说

萧友梅的名字,之所以在2000年12月29日晚中央音乐学院礼堂如此辉煌而响亮,不仅因为在这个纪念他的音乐会上,后学再次奏(唱)响他的华章,更因为他是蔡元培在新音乐发展方向中所确立的“中西共举,兼容并包”方针的实际执行者。他被后人尊称为“中国新音乐的保姆”。

由中央音乐学院等九家单位联合主办的萧友梅逝世60周年音乐会,节目安排以萧友梅的作品为主,也包括他的同事刘天华、黄自、青主,他的学生冼星海以及贺绿汀、陈田鹤、江定仙、刘雪庵、赵元任的作品。

节目的安排错落有致,器乐及声乐的比重各占一半,并主要以合唱、独唱、室内乐及各种中西乐器的独奏、助奏形式亮相于舞台。其中除由中国交响乐团少年合唱团演出的童声合唱(其中包括萧友梅的《问》、《落叶》,青主的《我住长江头》,黄自的《西风的话》及《踏雪寻梅》)及刘育熙先生演奏的刘天华的两首作品(《良宵》、《悲歌》)为改编曲外,其余均为原创风格、样式的现时演绎。

音乐会中大部分曲目情调庄严、悲愤,是萧友梅那个时代的社会形势的缩影,也是中国有民族气节的音乐家,以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对当时社会兵荒马乱、生灵涂炭、流离失所的悲惨情景以及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步步紧逼的抗议。而一些相对轻快的作品如萧友梅的《小夜曲》、刘天华的《飞花点翠》、《良宵》、《空山鸟语》、贺绿汀的《牧童短笛》等,则展现了音乐家返朴归真的童稚。

有如天使歌声般的中国交响乐团少年合唱团的合唱,女高音吴碧霞声情并茂的演唱(萧友梅《南飞之雁语》、《杨花》),章红艳的琵琶(刘天华《飞花点翠》)及马向华的二胡(刘天华《空山鸟语》)的玲珑剔透的演奏,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而当晚最令人称奇的,是已年届九十的老志诚,这位稍晚萧友梅的著名音乐家,将一首他本人在萧友梅1934年主持的中国风格钢琴曲比赛中获银奖的作品《牧童之乐》奉献给观众。他用那饱经沧桑但依然灵巧的手指,将当时就已震惊国人,同时也感动了有心于中国文化的俄国人齐而品的著名旋律,以时而流畅、时而澎湃异常的速率,现场演示给观众。如此高龄的演奏者,在世界演奏史上,实属罕见。

无论是台上耄耋之老者,还是髫辫之幼童,也无论是前往观听的台下的各级领导,还是萧友梅的已年届94岁高龄的同事廖辅叔教授、音乐界的专家学者、热心听众等,均倾注极大的热情,在世纪末的这个夜晚,共同缅怀萧友梅——这位先辈音乐家及其他杰出中国音乐的奠基者。

我们欣闻,在各界著名人士如费孝通、钱伟长、雷洁琼、何鲁丽、吕骥、周巍峙的大力倡导及有心人士多方奔波之下,“萧友梅音乐教育建设奖”最终得以设立,并已评出了赵、廖辅叔、喻宜萱、周小燕、钱仁康、黄飞立、桑桐等第一批获奖者,以表彰他们在20世纪中为中国新音乐事0业的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